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子项目——酒泉市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和图书馆建设项目概况
推荐文章
项目背景
1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最西端,东西长680公里,南北宽550公里,总面积约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地域总面积的42%,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的黄金通道城市。下辖“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有汉、蒙、哈萨克、回等40多个民族。
酒泉农业类型为灌溉农业,境内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甘肃省最重要农业区,是中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酒泉主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五大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食品等为工业支柱产业。酒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
2 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的黄金通道城市,境内发现并保存了敦煌艺术、史前聚落、古都重镇、丝路古道、关隘要塞、长城烽燧、石窟寺庙、石室文书、流沙坠简等众多独特的“酒泉文化”及其宝贵遗址、遗物;是甘肃省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市。酒泉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9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莫高窟、玉门关、境内长城、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19处。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5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86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462项。酒泉境内出土的以悬泉置、居延汉简为代表的汉简数量多达55000余枚,以敦煌藏经洞为代表发掘的敦煌遗书总数约50000余卷,境内收藏的古籍善本有8000多册。
2.1 文物保护单位及知名景区
酒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8处。
2.2 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酒泉位于丝绸之路黄金通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2.3 海外敦煌西域文献的学术意义
至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简73600多枚,其中,酒泉就出土61300多枚,占了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3.3%。6万多枚汉简中,除3000枚收藏在大英图书馆,1.1万枚收藏在台北外,其余4万多枚均藏在甘肃。酒泉作为中国简牍文化之乡名副其实。
酒泉汉简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著名学者李学勤说,就汉简的价值而言,怎么估价都不会过分。敦煌悬泉汉简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中外交流、民族关系、邮驿制度、粮食储运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金塔居延汉简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历法、地理、交通、档案、书法艺术、法律制度、屯戍制度、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①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北纬40°15'54.22",东经95°19'45.01")位于酒泉瓜州与敦煌之间的戈壁荒漠中,遗址虽然在公路沿线,但是西距敦煌64km,东去瓜州60km,南靠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盐碱滩。四周没有人烟,寸草不生,唯一水源是遗址东南侧山沟里半山腰中涌出的一眼泉水,当地人称“吊吊水”。是距今已经2000多年的古老驿站。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意外发现。
1990年开始对悬泉置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就出土了1000多枚汉简。也就是在这批汉简里,“悬泉置”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两汉时期,它是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 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悬泉”一名,恰是因遗址南侧山中的悬泉水而来。
从1990年10月开始,到1992年4月结束,近三年的时间,考古队员在悬泉置遗址陆续挖掘出35000余枚汉简。这些汉简根据内容可分为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他杂事诸类,涉及汉代邮驿制度、西北边郡的政治形势、行政事务运作以及汉与西域的关系等多方面。同时出土的3000多件器物也种类繁多,极其珍贵。有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特别是悬泉置出土的一封帛书《元致子方书》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至今清晰可读。出土的20多张写有汉文墨迹的麻质纸,已考定为汉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这一发现把我国纸张发明的时间向前推了近一个世纪。
悬泉置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沿线有80多个古驿站,然而截至目前,考古发掘证实的只有悬泉置这一个。
悬泉置地处中西交通必经之地,在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西域各国国王、质子、使者、商旅经由丝绸之路进入敦煌,来到中原的记录。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汉代邮驿制度、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往来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② 居延汉简
1913年出土于居延地区的古代简牍。以简证史,居延汉简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居延汉简有两次重要的发掘,第一次是1930年至1931年,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内蒙古境内的额济纳河两岸和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1万枚左右汉简。这次发现汉简的地点,在北部的属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辖区,在南部的属张掖郡肩水都尉辖区,但习惯上把这两个地区出土的汉简统称为居延简。1930年,考察团还在甘肃鼎新以西的北大河沿岸,斯坦因在1914年调查过的一段边塞遗址里,发现了少量汉简。这段边塞应属酒泉郡。因此,在所谓居延简里实际上还包括了极少量的酒泉简。1973~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居延都尉所属甲渠候官治所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等地进行试掘,获汉简近2万枚。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单位组织调查组,沿额济纳河下游,在居延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获汉简164枚。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从而使“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简牍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居延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所以与军事有关的简牍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据简文记载考证,汉代的居延地区,为了军事防御设有两都尉,即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其中肩水都尉府即为今大湾城遗址,都尉有都尉府,都尉府属官有都尉丞、侯、千人、司马及其他僚属,都尉驻地称城,侯官所在称鄣。城尉下属有司马、千人、仓长等。都尉府直接的下属军事机构称侯官,侯官的下一级军事机构是部,部的下一级即燧,燧有燧长,管辖戍卒,少则三、四人,多则三十余人不等,这是最基层的瞭望防御组织,与今日的哨卡职能近似。边塞的戍卒其服役的性质可分为燧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守谷卒、亭卒等。简文中所记载的武器,名目繁多,最常见者为弩。
居延汉简还详细记载了发现敌情时,如何发挥长城要塞烽火台的作用。1974年在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塞上烽火品约》木简17枚。“品约”是汉代的一种文书形式,用于同级衙署之间签订或互相往来的文书。《塞上烽火品约》是居延都尉下属的殄北、甲渠、三十三井这三个要塞(即“鄣”)共同订立的联防公约,反映了发现敌情时,长城各要塞应如何点烽火以传递消息,无疑这对于研究长城御敌详情,弥足珍贵。
《居延汉简》多为汉代之物,因此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属于章草的范畴,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居延汉简》用笔自然简洁,章草简册,运转流畅,衔接自然,粗犷朴实,变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而这些《居延汉简》多为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由此可见当时书法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这些材料的出土,对于研究和重构古代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③敦煌遗书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连接重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这一批书籍的总称。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敦煌遗书的年代上起东汉,下至元代(即2~14世纪)。其间,三国、两晋、梁、陈、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北宋、沙州回鹃、西夏、元朝、明朝等10多个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成为研究各个朝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主要部分,更是传统文献宝库中所佚缺者,价值尤为珍贵。其中有纪年者近千件,现知最早的为西凉建初元年(405),最晚的为宋咸平五年(1002)。
敦煌遗书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宗教典籍占80%,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仔海文、祭文、僧传、经国等。《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之类的复本甚多,也发现一些中土已佚的经卷,如隋唐时再三遭禁的三阶教的教义经文,以及一批疑伪经等。宗教典籍除佛典外,还发现了另几种宗教典籍。其中有道教卷子500件以上。北朝写本《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以及《老子化胡经》等佚道经。摩尼教方面,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景教方面,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久佚之典,具有补缺、辑佚之功,丰富了我国文献宝库;另一部分,虽是传世文献所已有的,但为从事校勘订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版本。这些佚经的发现,推动了东西学者对于摩尼教、景教的研究。
世俗文献约占20%,数量虽少,但其学术价值比宗教典籍更大。其种类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大量地方文献。以内容来分,有数学、地理、历史、政治、贸易、哲学、军事、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文学、语言、音韵、名籍、账册、函状、表启、类书、书法、医学、兽医、工艺、体育、水利、翻译、曲艺、占卜书等等,广泛反映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古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特别是数百件科技史文献更是敦煌遗书中的珍品,其中与医药学有关的近百件,有医疗方1000多个,天文历法方面的40多件,数学方面的约20件,水利、农业、化学等方面都有。
大量的"官私文书"也是世俗文献中具有珍贵价值的史料。"官文书"有符、牒、状、帖、榜文、判辞、过所、公验、度牒、告身、籍账等;有与户部、刑部、兵部相关的文书片断;《河西节度使判集》有助于对安史之乱后河西政治经济状况的研究;《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及归义军节度使相关的文书,使晚唐、五代沙州的历史面貌重新明朗;军制、市制、屯田、长行马等有关文书,使各种制度得以稽考;籍账方面,包括计账、户籍、差科簿等有利于《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的研究,使西魏均田制的许多问题得以探明;唐天宝年间《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为唐前期杂色、摇役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私文书"有契卷、社司转帖、账历、书犊、分家产文书、遗书等,其中租佃契、地契、借贷契、买卖契、雇佣契等对于研究唐五代及宋初劳动者身份地位以及祖佃关系、高利贷经营方面的问题,都是第一手资料。
寺院文书是官私文书的一个分支,约有500件以上。如僧官告身、度碟、戒碟、僧尼籍、转经历、追福疏、诸色入破历、器物名籍以及各种契约等,都是研究敦煌教团政治经济结构的好材料。
敦煌遗书中还有上万卷吐蕃、回鹃、粟特(康居)、干阗、龟兹、突厥、叙利亚、梵文等多种文字写本,是研究这些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意义。
总之,敦煌遗书以其内容广博、弥足珍贵而闻名于世,推进了中世纪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从事敦煌遗书的研究工作,以至形成20世纪国际上的一门显学——"敦煌学"(严格意义上的"敦煌学" 还包括敦煌石窟艺术考古和研究 )。
2.4 酒泉古籍
酒泉境内藏有8000多册古籍善本。这些古籍善本的内容时期从夏商周开始,至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历史阶段。内容包括政治,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美国政要》;经济,如《经济策略》;法律,如《刑案汇览》;外交,如《约章成案汇览》;交通,如《交通官报》;地理,如《海国图志》;历史,如《晋史》、《宋史》、《元史》、《明史》、《史纲评要》等;教育,如《甘肃改良私塾暂行规程》;化学,如《化学分原》;矿物,如《金石识别》、《银矿指南》;数学,如《笔算数学》;医药,如《寿世保元》;语言,如《古文观止》;文字,如《康熙字典》;礼节,如《礼记》;经学,如《宋本十三经》;绘画,如《明陈洪绶水浒叶子》;八卦,如《周易下经》;方士,如《述卜筮星相学》;风水,如《山法大全》;以及《三国志》、《西游记》等通俗读物。
这些书绝大部分为石刻印本,个别为木刻印本。正文大多用天启时流行的瘦长方体,也有用万历时方体字的,还有一部分用写刻字体,看上去清朗醒目,十分雅致。其版式也非常独特,格式种类繁多。有按尺牍排版刻印的,其中有大尺牍刻印本,即一竖行成一个尺牍,有的尺牍与尺牍上下错开,上下边形成长城垛口状,极为考究美观,且段落分明,层次清晰。也有小尺牍排版刻印的,即每页分成上下两部分尺牍,上部分从右至左内容排完后,下部分从右至左接着排。有彩色套印的,大多为朱、墨套印,有套印印章的,也有套印评点眉批的,还有套印用朱笔画龙点睛圈点或断句圈点的。有配有插图的,如《金石识别》绘有各种矿物晶体内部结构图,《海国图志》绘有中国各海关码头港口简图及通向外国的海、陆路线图,《山法大全》绘有形形色色的山水造型图画,等等,看上去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足见古人刻印技艺之高超。
酒泉岩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绘画图书。酒泉有多处规模较大的岩石山,主要分布在肃北马鬃山、玉门昌马、嘉峪关黑山,这些岩石质地细腻,柔软适中,易于雕刻。这里古代少数民族大量的生产生活、狩猎制作、动植物生存场景被绘制刻凿记录下来,构成形象直观生动的历史画卷。可以说,酒泉岩画是祁连山古代少数民族最早的语言文字,尤其是当时聚居在东起兰州乌鞘岭、西至敦煌三危山的庞大羌族部落,他们有语言,无文字,崇拜太阳、火,善歌舞,信巫术。他们将思想认识、心理状况、审美情趣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留在岩石上,用于传递信息、凝聚力量和传承文明。
酒泉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种“宝卷”,均为手抄,目前未发现有官方印制。内容多为民间劝善行善、敬老爱幼、秉公断案、驱邪扬正等故事。有神话传说,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当时的重大现实事件。场景故事想象丰富,涉猎广泛,有天堂,有地域,有人间。文字言简意赅,朴实生动,浅显易懂。以说唱形式唱诵,唱词整齐,音调简单,易于听记理解,是那时民间人们闲暇娱乐、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和途径。据考证,这些“宝卷”可能在明代传入酒泉,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具体传入年代为明代朱元璋大移民时期,随着山西移民进入酒泉,将“宝卷”带到了酒泉,并得以流传。
2.5 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财富。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真实见证,也是我们发展经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酒泉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面十分广泛。目前,全市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5项(河西宝卷<酒泉宝卷>、酒泉夜光杯雕、敦煌曲子戏、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阿克塞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省级“非遗”名录45项(含酒泉地蹦子、金塔木雕、瓜州木偶戏、敦煌艺术-舞蹈技艺研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祝赞词、阿克塞哈萨克族叼羊等);市级“非遗”名录286项(分布在七个县市区);各县市区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62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3人(其中敦煌曲子戏传承人肖德金已去世),省级35人,市级155人,县级385人。各级非遗名录的丰富,充分说明酒泉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非遗工作开展以来,酒泉依据“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指导思想,以“家底明、现状清、记录全、质量高”为工作目标,对全市各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普查。运用文字记录、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对普查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普查工作中,全市共收集普查线索543条,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类378项,项目分布在全市七个县(市、区)的68个乡镇和66个社区。全市共填写普查表640页,编篡整理文字资料近120万字,征集实物共16大类3575件,拍摄照片4465张,录音和摄像记录284.28小时,文字记录55.8万字。全市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905人,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其中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等详细信息,还进行了拍照存档。在普查基础上,及时整理编辑出版了《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两本书。
项目现状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的黄金通道城市,境内发现并保存了敦煌艺术、史前聚落、古都重镇、丝路古道、关隘要塞、长城烽燧、石窟寺庙、石室文书、流沙坠简等众多独特的“酒泉文化”及其宝贵遗址、遗物,是甘肃省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市。同时酒泉市是拥有111万人口的西北重镇,但目前尚无一个地级市级别的图书馆,整个河西地区还没有一个功能完备的、能够充分展示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研究中心。
1 酒泉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的黄金通道城市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的黄金通道城市,境内发现并保存了敦煌艺术、史前聚落、古都重镇、丝路古道、关隘要塞、长城烽燧、石窟寺庙、石室文书、流沙坠简等众多独特的“酒泉文化”及其宝贵遗址、遗物,是甘肃省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市。
同时,酒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8处。另外,酒泉游客人数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5%以上,2013年达到37%,2014年达到26%,尽管受国内外整体经济下滑的影响,酒泉2016年游客人数仍然实现了24%的增长。旅游业已由投资拉动、数量扩张进入消费拉动、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但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的问题日益严重。
2 酒泉市有大量珍贵文物的需要研究,包括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记录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简73600多枚,其中,酒泉就出土61300多枚,占了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3.3%。6万多枚汉简中,除3000枚收藏在大英图书馆,1.1万枚收藏在台北外,其余4万多枚均藏在甘肃。酒泉作为中国简牍文化之乡名副其实。
但是目前河西地区还没有一个功能完备的、能够充分展示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研究中心,基于酒泉的独特地理位置,该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3 本项目的建设是研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酒泉汉简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著名学者李学勤说,就汉简的价值而言,怎么估价都不会过分。敦煌悬泉汉简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中外交流、民族关系、邮驿制度、粮食储运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金塔居延汉简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历法、地理、交通、档案、书法艺术、法律制度、屯戍制度、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在酒泉市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研究,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需要一个场所来进行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建设该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本项目的建设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措施
5 是迫切建设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河西宝卷、格萨(斯)尔、裕固族民歌、花儿传统音乐、唢呐艺术、高跷、兰州太平鼓、曲子戏、道情戏、皮影戏等。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来展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使其发扬光大,是本项目的目的之一。
项目创新点
1 社区参与
本项目注重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及因本项目带来的效益。本项目的建成将提供活动中心及广场供周边社区进行活动,有效解决城市中居民无处活动的问题。
2 设计创新
在设计上,从项目的总体定位、理念层面到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都应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等实现细部的精细化创新,画龙点睛。
3 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气候在变暖的同时,也在变得更干燥,尤其是甘肃地区。本项目在气候改善上,整个项目应该注重建设工作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在设计上,实现了传统展示和现代化、数字化展示方式相结合的创新。
项目需求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从中受益的人群较为广泛,包括:居民、周边景区、游客、政府等,根据走访及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本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对本项目的建设都持有积极的态度。
1 政府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与管理者,在规范景区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即完善了城市功能,又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项目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增加了税收。可以说,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受益。
2 居民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周围居民甚至全体市民无疑是本项目的直接受益者。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为市民增加了文化休闲的场所,提高了生活质量,项目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本项目建成后,每天傍晚开放室外部分场地供附近居民跳广场舞使用,并在周末开放部分室内空间供附近社区活动使用。
随着景区的建设完成,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提升,出游有了更多的选择。景区的建设、运营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改善社区居民的就业状况,提升社区居民收入。
3 周边景区
通过本项目建设受益的,还有周边的景区。本项目建成后,改善环境的同时,对周边景区还具有促进、带动作用。
4 游客
通过本项的建设,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景区的成功建设,将极大地丰富当地的旅游商品,让游客的游览体验得到提升。
5 非遗传承人
酒泉市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5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86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462项。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非遗传习和表演的场所,是使更多人关注非遗的必要手段。
6 旅行社
本项目建成后,作为景区的合作单位,旅行社有了更多的旅游景点可以选择,同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旅行社可以从中获利。
7 酒泉市其他博物馆
酒泉市博物馆是以酒泉城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与本项目的研究、展示、非遗、阅读为一体的定位并不相同,同时本项目主要是展示和研究简牍、敦煌遗书、非遗项目传习等内容,与酒泉市博物馆的城市历史主题完全不同。
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设《玉石之路》、《人类的光荣与梦想》、《中华文明灿烂光辉》三个展厅,其主要及唯一功能是展示,与本项目的研究、展示、非遗、阅读为一体的定位并不相同,同时本项目主要是展示和研究简牍、敦煌遗书、非遗项目传习等内容,与丝绸之路博物馆的三个展厅不同。
项目建设目标
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将成为人们了解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它的建成开放将对弘扬、宣传酒泉历史文化、提高酒泉市知名度,促进酒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对加强民族团结、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